Mark Zuckberg在哈佛畢業典禮的致詞提到: 「今天我想談談目的(Purpose)….我們是千禧一代,我們會出於直覺和本能發現Purpose。相反地,我站在這裡要說的,是僅僅發現Purpose還不夠。我們這代人面臨的挑戰,是創造一個人人都能有使命感的世界。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小甘迺迪訪問 NASA 時,看到了一個拿著掃把的守衛。於是他走過去問這人在幹什麼。守衛回答:『總統先生,我正幫助把一個人送去月球。』目標是我們意識到比自己更大東西的一部分,是被我們所需、我們需要更為之努力的東西。目標能創造真正的快樂。…我們這一代將不得不面對數千萬的工作被機器取代的情況,比如自動駕駛。但我們還有很多事能一起去完成。為了保持社會的進步,我們身負挑戰—不僅僅是創造新的工作,還要創造新的Purpose。所以我們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創造一個每人都擁有使命感的世界。」 這段話揭櫫了他認為千禧世代內心對經濟發展的需求,創建一個具有Purpose的經濟型態,他也把Facebook的成功歸諸於他所信仰的Purpose(使命感)的展現: 「幾乎所有人都想讓我把公司賣了。沒有更遠大的使命感,這次創業不可能成真。經過激烈的爭論後,一位顧問跟我說,如果我不同意出售,我會後悔一輩子。在一年左右裡,當時的管理層幾乎都離開了。這是我在 Facebook 時最艱難的時刻。我相信我們在做的東西,但是我也感到孤獨。更糟糕的是,當時我覺得這是我的錯。我在想是不是我錯了,一個 22 歲的小孩,並不知道世界是怎麼運轉的。多年以後的今天,我明白了那是因為沒有更高的目標。是否創造它取決於我們,所以我們能一起前進。」 Mark Zuckberg的這段話,也這幾年創新與創業趨勢所觀察的現象相互呼應。在新創事業中,的確很多是辨識市場機會發展的創業者,但也看到愈來愈多人創業是基於「目的驅策」的內在熱情、使命感而創業,這些人致力解決一個他們覺得有使命感的議題,或是為了發展人類美好的集體願景而創業,他們多次提及內在對使命感與意義的追求,是他們創業最重要的動力來源。我們看到台灣歐萊德創業的例子。葛望平先生多次提到:他想為地球貢獻一份心力,是他創業的初衷。台灣目前線上最大教育平台均一平台的呂冠瑋執行長放棄醫學職涯也是提及,他身上背負教育創新的事業使命與目的。 不只新創公司如此,這十幾年來,愈來愈多公司關注討論釐清事業組織「目的」(purpose)的重要性(Blount & Leinwand, 2019;Malnight...
Sign in to your account